破解“青年買不起房又租不到好房” 國家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2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晨赫 實習生 肖玥)今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召開2021年二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專家解讀保障性租賃住房發展和房地產調控工作情況。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下稱《意見》),部署加快保障性租賃住房發展,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明確了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基礎制度和支持政策。
7月22日,國務院召開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和進一步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出席并講話,提出把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作為“十四五”的重點任務,研究部署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進一步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有關工作。
“將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作為‘十四五’住宅建設的重點任務,就是要破新市民、青年人買不起房又租不到好房的局。”會上,浙江工業大學副校長、中國住房和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虞曉芬指出。
虞曉芬介紹,十八大以來,我國住房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全國已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萬套,惠及了2億多住房困難群體,有效改善了城鎮戶籍困難群眾住房條件。
虞曉芬同時指出,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我國出現了規模龐大的租房群體。其中一部分是占據較大規模的流動人口。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流動人口達到了3.76億,比第六次普查增長69.73%,這些流動人口主要流向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和大城市。
以浙江省為例,虞曉芬介紹,2020年流動人口達到2882萬人,公安統計數據顯示在當地購房的為167.84萬人,“也就是說,95%以上的人群都是通過在當地租房或者用單位的集體宿舍解決居住問題。”
另一部分為規模龐大的新就業大學畢業生。2020年,我國應屆畢業生達909萬人,相當一部分畢業生進入大城市工作。
虞曉芬介紹,兩部分群體匯合,使得我國北上廣深杭等大城市租房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超過40%。而長期以來,我國小戶型、低租金房源缺乏,租賃市場無專門政策支持和用地保障,不符合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如何保證保障性租賃住房發展?上海市房地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嚴榮介紹,人口凈流入城市在態度上要積極主動,策略上要因地制宜,方法上要統籌協調。
據悉,《意見》出臺后,地方積極推動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上海市提出“十四五”期間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40萬套(間),約占住房供應總量的40%;廣州市提出“十四五”期間建設籌集各類住房131萬套,其中,保障性租賃住房60萬套(間),占比45%;北京市將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非居住存量房屋建設的租賃住房,納入保障性租賃住房規范管理;深圳市進一步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正在抓緊起草關于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實施意見;廈門市印發了《意見》的實施辦法以及《存量非住宅類房屋臨時改建為保障性租賃住房實施方案》等配套文件。
《意見》出臺后,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建設銀行等在全行進行了工作部署,要求與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等加強對接,加大對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和運營的信貸支持力度。
清華大學建設管理系長聘教授劉洪玉指出,十九大提出的“房住不炒”理念,目前已經形成了廣泛共識。即便在2020年疫情嚴重的時期,也堅定不移地不將其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據悉,2018年以來,國務院建立房地產長效機制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落實城市主體責任,著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取得明顯成效。2020年22個試點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二手住宅價格同比漲幅分別比2019年收窄3.1個百分點和1個百分點。
“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我們長效機制不斷完善和發展,房地產市場調控工具箱不斷完善。”劉洪玉指出,在房地產調控的土地、金融、住房、規制、財稅等調控政策和手段中,金融工具變得越發有力量。
劉洪玉介紹,這使得金融參與房地產調控效果更加明顯,房地產金融在整個金融體系中角色比重趨于科學。而土地供應也積極探索參與市場調控,成為“工具箱”的重要手段。
責任編輯: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