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決定將中立關系降為代辦級 此事何以重磅?
又一次周末重磅。
外交部11月21日發布聲明,立陶宛不顧中方嚴正抗議和反復交涉,允許臺灣當局設立“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此舉公然在國際上制造“一中一臺”,背棄立方在兩國建交公報中所作政治承諾,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國內政。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嚴正抗議,決定將中立兩國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
聲明指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和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是中國同立陶宛發展雙邊關系的政治基礎。中國政府從維護中立關系的善意出發,一再警示立方不要再做背信棄義的事情。遺憾的是,立陶宛無視中國政府的嚴正立場,罔顧雙邊關系大局,罔顧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執意允許以臺灣名義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在國際上制造惡劣先例。鑒于中立賴以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的政治基礎遭到立方破壞,中國政府為了維護自己的主權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不得不將中立兩國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立陶宛政府必須承擔由此產生的一切后果。我們敦促立方立即糾正錯誤,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
其實這一次的外交降級是可以預見的,“臺灣駐立陶宛代表處”于11月18日于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正式掛牌成立,臺灣方面甚至公然妄稱這是其“外交勝利”。11月19日,外交部、國臺辦發言人同一天在記者會上批駁了立陶宛突破紅線的做法和民進黨當局“謀獨”行徑。人民日報、新華社、總臺三家央媒也在同一日發文嚴厲批駁。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9日表示,“中方將采取何種必要措施,大家可以拭目以待。立方咎由自取,必將自食其果。”
正所謂“勿謂言之不預”。僅僅兩天后,相關必要措施正式推出。
外交降級是僅次于斷交的嚴重舉措
在新中國外交史上,外交降級的先例并不多見。1981年5月5日因為售臺潛艇問題,中方曾決定將中國與荷蘭的外交關系將為代辦級。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丁純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外交降級是僅次于斷交的非常嚴重的舉措。立陶宛的所作所為已經違反了中立建交時最基本的政治承諾。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立陶宛作為建交國不能夠與臺灣有正式的雙邊往來,這是當初中立兩國的建交基礎,也是我們和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普遍前提?,F在立陶宛突破紅線,所以我們采取相應的措施是必須且必要的。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分析認為,兩國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降為代辦級的直接后果是外交代表不再是“全權”,權限和活動范圍都會受限。駐在國要求“大使”參加的活動或者“大使”簽署的文件,代辦級的外交代表就不能參與。
崔洪建認為,降為代辦級是一種中間狀態,再往下走就是斷交,但如果對方展現誠意,作出改善關系的動作,事情也有往回走的可能。中方之所以這次沒有采取更進一步的措施主要還是考慮到不要讓此事對于中歐關系的整個局面過度沖擊。如果中立真的斷交,立陶宛又作為歐盟成員國,就勢必牽連對到中歐層面機制的影響,立陶宛在歐盟內部涉華議題上的反對就會變得肆無忌憚?,F在看來,立陶宛會繼續在涉臺問題上采取“切香腸”的做法,跟進一些大國在涉臺問題上的操作,另一方面它也會繼續在歐盟內部尋求同情,拉幫結派。
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教師、中國-中東歐國家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青年理事會理事錢穎超也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中國對立陶宛的外交關系降級,中方的反應是近年來極為罕見的,一方面是中國對立陶宛觸碰其國家主權這條紅線的強硬回應,對內對外都彰顯了中國捍衛主權和領土問題的決心,也是對其他一些蠢蠢欲動、在這個問題上試圖試探中國底線的國家的敲打。但是另一方面,外交降級為代辦其實也是給立陶宛留了一條“生路”,如果立陶宛能因此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懸崖勒馬,用實際行動來改善與中國的關系的話,未來還能恢復大使級外交關系;但如果立陶宛繼續一意孤行,有可能等著它的是更嚴重的中方反應。而且立陶宛此番做法在歐盟內也造成了不好的影響,還讓臺灣看到了“撕開口子”的可能性,對此中國必須態度強硬。
專家:要同時關注立陶宛、歐洲其他國家、歐盟三個層面
其實一段時間以來,立陶宛已經在涉臺問題上動作不斷。今年5月,立陶宛外長宣布退出中國-中東歐“17+1”合作機制。8月宣布允許臺灣當局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中方8月10日決定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政府召回駐中國大使。
8月7日,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長曼塔斯·阿多梅納斯(Mantas Adomnas)甚至在接受采訪時妄言,“立陶宛將在國際義務范圍內,運用一切方法幫助臺灣,希望他國能看到立陶宛的例子,支持臺灣不用害怕。”此次外交降級之前,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于19日稱,“由于受到來自中國的壓力,立陶宛面臨著某些經濟和金融問題,”意圖博取更多同情與支持。
但值得注意的是,立陶宛的表現得到了歐盟層面一定程度的支持,中歐關系中涉臺議題的嚴峻程度正在上升,歐盟內部操弄臺灣問題的態勢逐漸上升。10月21日,歐洲議會通過所謂《歐盟-臺灣政治關系與合作》報告;10月30日,歐洲理事會主席和歐盟委員會主席聯名復信歐洲議會和歐盟國家議會部分議員,就立陶宛宣布同臺當局互設代表處遭中國批評表達關切,稱此舉沒有違反歐盟的一個中國政策;10月底,臺灣地區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先后竄訪斯洛伐克和捷克;11月初,歐洲議會“應對外國干涉歐盟民主進程特別委員會”相關議員竄訪臺灣。
從中歐關系的角度來說,崔洪建認為,中立關系出現當前局面其實與中美關系、中歐關系的復雜局面都相關。明年上半年法國即將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中方需要在這一問題上與法國集中進行討論,歐洲方面需要有一些大國出來對涉臺問題越發嚴峻的局勢有所管控。立陶宛現在給其他歐洲國家做了一個負面示范,不排除其他國家存在潛在問題??傊覀円瑫r盯著三個層面,盯著立陶宛,盯著歐盟其他國家,盯著歐盟,且這三個層面是相互聯動的。
從中國中東歐國家關系的角度來說,錢穎超認為該事件在大面上不會影響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錢穎超表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已發展近10年了,通過這個平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經貿教育文化旅游等領域開展了相當好的合作,可以說是互惠互利,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盡管這兩年中國-中東歐合作受歐盟對華復雜立場以及美國因素的影響,一些國家出現將務實合作泛政治化的做法,對中國推進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提出了新考驗和新挑戰,但是也不會因為個別負面事件,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就因此開倒車。
專家:需明確一中原則只能中方定義,不能由歐方定義
11月19日,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大使在出席歐洲政策中心“60分鐘吹風會”時,專門回顧了中歐建交之初,歐方領導人在涉臺問題上所作的公開承諾。
張明回憶道,1975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委員會副主席索姆斯訪華,與中方就中國與歐共體建立正式關系達成一致。在臺灣問題上,索姆斯表示,“歐共體的所有成員國都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并就臺灣問題采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接受的立場。依照這些立場,我確認,歐共體不同臺灣保持任何官方關系或締結任何協定。”這一承諾對歐盟及成員國構成法定義務和約束,歐方應該言而有信。
“中立外交降級對于中歐關系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丁純說道,但是我們仍然希望歐盟和歐洲主要國家對此能夠明辨是非,珍惜中歐關系當前來之不易的局面。明確一中原則就是中歐關系最為關鍵的政治前提。當然,不排除立陶宛下一步會拉攏其他國家選邊站隊,立陶宛作為歐盟成員國也會得到歐盟機構一定程度的支持,但我相信歐盟特別是歐洲主要國家會看清這件事情背后的本質,不會一味給立陶宛火中取栗的行為撐腰打氣。
崔洪建分析認為,我們需要找到當前中歐關系中涉臺問題越發嚴峻的原因,治標更要治本。歐洲人現在認為自己的一些舉措沒有違反一中原則。我們現在再和他們強調“一中原則不能違反”就不夠了,我們需要說清楚,一中原則只能中方定義,不能由歐方定義。一中原則的內涵也需要再次明晰,將較為模糊的一中原則轉化為明晰的一中政策,就好像歐洲人經常拿法律條款與我們博弈,我們在中歐關系中需要進一步有這種法制化意識。
責任編輯: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