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后發現試管嬰兒非親生,胚胎植入差錯到底還有多少?
據專家所知,近十年來,國內胚胎移植錯誤的案例不超過三個。但在全球范圍內,試管嬰兒中的錯配事件屢有曝光,由此也引發了一系列的醫療糾紛。
撰文 | 汪航
試管嬰兒出生8年后,年過五十的張凡(化名)才吃驚地發現,兒子跟自己和前妻都沒有血緣關系!
2011年,張凡夫妻雙方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安醫附院”)通過胚胎移植術生下了兒子,如今親子鑒定的結果是,孩子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后代。張凡至今仍在為此事奔走。2022年11月,法院一審判定醫院存在醫療過錯,承擔全部責任并賠償64萬余元。但張凡仍無法釋懷,他想知道,自己和前妻到底有沒有雙方精卵結合的胚胎?如果有,胚胎去哪了?
2月20日,“醫學界”致電安醫附院醫務處和門診中心,電話均無人接聽。當日晚,安徽省衛健委工作人員告訴“封面新聞”,相關事件調查正在進行中,調查結果將適時發布。
對于張凡夫婦的遭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醫師董曦推測, “可能是移植前搞錯了人,應該還有另一對夫妻被移植錯了胚胎,這是個很嚴重的低級錯誤。”
“醫學界”梳理發現,在世界范圍內,試管嬰兒的錯配事件并非個例,包括卵母細胞、精子或胚胎的混淆。這些醫學上罕見的錯誤,在各國引發過各種醫療訴訟。
試管嬰兒非親生,胚胎去哪了?
據“上游新聞”報道,張凡今年60歲,11年前,他和前妻婚后想要一個孩子,但因女方患輸卵管堵塞,未能正常生育,于是兩人選擇到安醫附院生殖中心做試管嬰兒。
該中心出示給張凡的治療經過顯示,兩人于2010年9月至該生殖中心治療,2010年10月同周期新鮮胚胎移植未孕。2011年2月再去該中心治療,2011年3月同周期新鮮胚胎移植未孕。2011年6月到該中心再次行凍融胚胎移植,獲單胎妊娠。
懷孕后,前妻在安徽省婦幼保健院分娩出一健康男嬰。張凡告訴“上游新聞”,自己是三代單傳,過了50歲才有兒子,因此整個家族把他當成了心頭肉。不過,隨著兒子越來越大,他根據長相懷疑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
2020年3月,張凡去做了親子鑒定,鑒定結果排除了張凡為兒子的生物學父親,二人無血緣關系。兒子又和前妻進行了親子鑒定,同樣沒有血緣關系。張凡表示,兒子如果不是兩人親生的,只有兩種可能:胚胎移植錯誤或分娩后抱錯。
隨后,張凡和前妻以侵犯生育權和知情權,將安醫附院生殖中心和安徽省婦幼保健院列為被告。訴訟期間,法院委托司法鑒定機構對安醫附院“是否存在醫療過錯”“過錯與后果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進行鑒定。
鑒定報告顯示,根據現有材料,孩子在生產過程中抱錯的可能性極低;安醫附院在胚胎凍存中存在編號重復、胚胎解凍記錄不完善、未能體現核對過程等問題,存在醫療過錯,該過錯與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無法明確,但相互之間有高度蓋然性(有可能但又不是必然的性質)。
2022年11月,一審法院判定安醫附院的診療、護理過程均存在過錯,根據過錯情況分析,結合日常生活經驗,高度蓋然性推定醫療過錯與實際后果存在因果關系;安醫附院對兩人主張的損害后果承擔100%的賠償責任,賠償各項損失共計64萬余元。
但張凡表示,賠償對自己沒有任何意義,他已經過了生育期,他更想知道的是,兒子的親生父母是誰?他和前妻“合作”的胚胎去哪了?
2月17日,安醫附院生殖中心魏主任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已經反復找過(胚胎),但找不到,“手術里面的胚胎操作都是兩個人簽字,所以你看法院也不敢百分之百說是我們的錯。因為按照操作,它沒錯。”
魏主任認為,兩人沒必要計較是否親生。“人生就這幾十年,到最后就都豁達了。很多家庭抱養孩子,人家都很開心的。要是我有這樣一個孩子養這么大了,我會很高興的。”
試管嬰兒錯配,可能是哪些環節出錯?
公開資料顯示,安醫附院生殖醫學中心創立于 1998 年。2000 年 10 月安徽省首例試管嬰兒在這里誕生。2003年成為安徽省首家衛生部正式準入的生殖醫學中心。在安徽省內,該中心是開展試管嬰兒周期數最多、開展項目最全、技術水平最高、科研實力最強的大型生殖醫學中心,還曾誕生過全國第3例、安徽省首例“冷凍卵子試管嬰兒”。
試管嬰兒是“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簡稱,是將不孕不育夫婦的卵子與精子取出體外,在體外完成受精并發育成胚胎后,再將胚胎移植入子宮腔內以實現妊娠的技術,是輔助生殖的核心技術。
根據一項全國生殖健康流行病學調查,2007年至2020年間,我國每年約有30萬名試管嬰兒誕生。據此,上海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醫師董曦告訴“醫學界”,生殖中心的工作決不允許出錯,“哪怕錯誤率有千萬分之幾也不行,因為它關系到人的一生。”
董曦介紹了試管嬰兒的大致流程,分為取精、取卵、授精、胚胎冷凍和復蘇、胚胎移植五個步驟。從父母體內取出精子和卵子,在實驗室進行人工受精后形成胚胎,而胚胎要在培養箱中培養幾日,直到選出優質的胚胎后,需要對胚胎進行移植或者冷凍。
如果是冷凍的胚胎,需要轉換地方,從培養盤再放置在冷凍管里,然后經編號后放置在液氮瓶中。當胚胎需要移植時,液氮瓶中的胚胎取出來進行解凍,再轉移到培養盤中,等待移植進母體。
“在實驗室中,胚胎不斷的被轉換地方,而移植時又是由臨床醫生進行操作,周期長、環節多,任何一個地方出錯都將導致嚴重的后果”,董曦表示,生殖中心的流程和監督十分嚴格,身份確認更是重中之重。
例如,在體外授精時不能加錯精子,必須保證精卵來源的雙方是一對夫妻;卵子和胚胎在從取卵管到培養盤再到冷凍管、移植管的過程中,操作人員不能寫錯父母的名字;移植前,更不能移植到其他人子宮內,此類涉及到身份的環節都需要多人、多次把關。
“我們科室通過身份識別制度收集夫婦的指紋、掌紋、頭像等信息并存檔。在以后的過程中,無論是取卵、取精還是胚胎移植,雙方的身份證和指紋等信息都需要匹配上。”她介紹,有些實驗室使用的纖維操作臺也具有識別培養盤標簽的功能,這是電子核對系統,目的同樣是杜絕錯誤的發生。
從1998年起,董曦就參與到試管嬰兒的工作中,是我國較早一批掌握該技術的醫療人員。她回憶,在信息化并不發達的時候,“唱對”是核對試管嬰兒父母雙方的重要方式,“過去全憑手、眼睛或者嘴,比如工作人員叫一個號碼,老公、老婆需要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回答正確后再進行下一步操作。”
在上述試管嬰兒非親生事件中,董曦基于20多年的生殖中心工作經驗分析認為,最大的可能性是“胚胎移錯了人”。
“比如那天移植的人很多,他前妻本來要進行移植的,窗口和實驗室也都準備好了,因為做移植前需要上廁所,所以患者離開了,而另一個患者這時趕了過來,被誤認為是當事人,工作人員也漏了核驗的流程”,董曦介紹,實驗室人員是否充足,疲勞和人員繁忙程度也是出現差錯的重要原因。
試管嬰兒錯配事件不是個例,如何避免?
我國已公開的試管嬰兒胚胎移植出錯的案例極少。據董曦所知,近十年來,國內輔助生育行業出現這一錯誤的案例不超過三個,她說,“當然,也不排除有些是私下解決或是沒被發現。”
根據“醫學界”的梳理,從世界范圍看,試管嬰兒胚胎混淆的案例有過多次公開報道。美國廣播公司2021年消息,美國一對夫婦曾在加利福尼亞的一家生育診所做了試管嬰兒,孩子出生后,該夫婦發現其皮膚較黑,不像是他們所生,在隨后的 DNA 測試中證實,胚胎與另一個家庭混淆了。
事發后,其中一對夫妻以“存在醫療事故、違約、疏忽和欺詐行為”為由,將加州生殖健康中心和另一家第三方胚胎實驗室告上法庭。兩個嬰兒隨后被調換回去。
“今日美國” 2019年的報道稱,來自加利福尼亞州格倫代爾的一對夫婦起訴洛杉磯 CHA 生育中心,聲稱他們的胚胎被錯誤地植入到一名紐約婦女體內,該婦女生下了他們的兒子,以及另一對夫婦的兒子。這對紐約夫婦為韓裔美國人,生下的兩個男孩都不是亞裔,DNA與該夫婦均無法匹配。
在這起試管嬰兒混淆事件中,雖然有兩個家庭提起訴訟,但受到影響的家庭卻有3個。這對紐約夫婦表示,他們支付了12萬美元的試管嬰兒費和其他與生育相關的費用,同時列舉了CHA 生育中心的“不當行為”。代理此案的律師稱,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生育中心悲劇之一”。
也有人在發現胚胎混淆后,提前終止了妊娠。2021年,美國馬薩諸塞州一名婦女發現移植到體內的胚胎與她沒有遺傳關系后,擔心引發監護權爭奪,便在孩子出生前終止了自己通過體外受精受孕的妊娠。
2022年以色列還報道了首例在試管嬰兒出生前就發現“胚胎混淆”的案例,引發當地居民對輔助生殖技術的懷疑。Bionews的報道稱,以色列里雄萊錫安的阿蘇塔醫療中心于 2022 年 9 月14 日通知以色列衛生部,一名婦女在體外受精后進行了胚胎移植,并在其妊娠晚期時進行了基因檢測,發現胎兒和她沒有血緣關系。該中心在隨后的聲明中表示,胚胎的真正母親已經找到。
如何避免試管嬰兒操作中胚胎移植的差錯?董曦表示,這涉及到每一個流程上的嚴格把關,比如每一次移動卵子、精子、胚胎前后都要進行雙人核對,除了號碼、二維碼以外,實驗室還會在手術前選擇一種顏色,此后的所有檢查單都采用該顏色,以反復驗證當事人。
“在胚胎移植前,醫生、護士和工作人員都要反復檢查父母姓名,從培養箱中取出胚胎后,將其放在顯微鏡下,要仔細確定培養皿上的信息,”她建議,輔助生殖機構要嚴格落實身份識別制度、雙人核對制度和電腦核對等流程。
即便胚胎錯配事件并不是個例,但和我國每年約30萬試管嬰兒誕生的數量相比,發生錯配的概率仍然是極低的。董曦說,“其他夫妻沒必要因此而懷疑試管嬰兒的可靠性與準確性。”
責任編輯: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