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tvnh7"></wbr>

<sub id="tvnh7"></sub><em id="tvnh7"></em>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雄安| 香港| 澳門| 臺灣

      硅谷銀行倒下,砸到一片生物藥企

      日期:2023-03-13 20:59 來源:財經大健康

      現金流“造血”能力較差,同時工資、研發支出又高,且缺少其他抵押產品,因此現有存款對初創企業格外重要

      文/ 趙天宇

      編/ 王小

      圖/Pixabay

      圖/Pixabay

      這是一個十分煎熬的周末。

      創投、生物科技領域的從業者們多方奔走,發緊急聲明、發公告,打電話、建群,商量對策。他們緊盯著3月13日這一天能否拿到錢。

      美國當地時間2023年3月10日周五,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金融保護和創新部以“流動性不足和資不抵債”為由,關閉硅谷銀行,并指定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為接管方。

      已成立30年的硅谷銀行,陷入破產。

      一場恐慌蔓延,跨過太平洋,在一萬四千公里外籠罩了中國生物科技行業。截至3月13日下午5點,《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生物科技行業已有十余家公司公布了自家在硅谷銀行的存款。

      從業者們擔心公司在硅谷銀行里的存款取不出來,盡管早些時候,美國財政部、美聯儲、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對硅谷銀行倒閉事件采取行動,從當地時間3月13日周一開始,儲戶可以支取他們所有的資金。

      硅谷銀行存款中,有12%屬于醫療保健和生物技術行業。

      九安醫療(002432.SZ)證券部相關人士3月13日下午告訴《財經》記者,目前還沒收到存款,需要等到硅谷銀行當地上班時間,即北京時間的夜晚。如果一切順利,有可能取得到存款,但也要提示風險,不排除未來發生變化的可能性。若取到了存款,會發公告披露出來。

      截至3月10日,九安醫療及子公司在硅谷銀行的存款金額,占現金類資產及金融資產總額的比例約5%。

      在硅谷銀行外等錢的中國企業,還有成立于2012年的生物醫藥企業——堃博醫療(02216.HK),在硅谷銀行的存款約1180萬美元,占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比例約為6.5%。該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堃博醫療在美國的唯一賬戶就在硅谷銀行,也是公司比較早期的賬戶,曾考慮過要不要將這個賬戶里的存款拿到國內,但最終還是沒動,直到3月10日硅谷銀行破產。

      “確實措手不及。”上述人士說,經此一事,一旦硅谷銀行的存款可取,公司打算把它轉回中國賬戶。

      當前美國第一共和銀行(FRC)的處境也非常危險,上周晚些時候已經遭到擠兌,3月13日美股盤前,美股第一共和銀行盤前一度大跌近70%。

      中國的醫療類企業正在努力嵌入全球產業鏈中,環球同此涼熱,過程中的磕磕絆絆無一能幸免。

      一個不穩定的生態

      全球緊密關聯,體現在生物醫藥行業是非常明顯的,從早期融資、研發技術到市場開拓,每個環節都沒法靠閉門造車取得突破。

      陷入破產的硅谷銀行,是一家主要為科創類企業提供融資等金融服務的上市銀行,按照合并資產排名來看,為全美第16大銀行,而它的客戶主要就來自科學技術、生命科學、醫療保健,以及高端消費、私募股權及風險投資(PE/VC)等科技初創領域。

      在硅谷銀行的破產風波中,多數已發聲的中國醫療類企業,存款占比不超過現金總量的5%。

      中國的醫療企業,此前已有很多在海外組建了研發團隊,在海外建廠并銷售產品。一家典型的研發型生物藥企,可以做到四處落腳,辦公地在不同城市的生物醫藥園區里,有一處還在海外。

      中國生物醫藥企業不乏達成大額海外授權,這意味著有不少跨境資金的往來。僅2023年2月就有兩個大合作,恒瑞醫藥(600276.SH)與TREELINE BIOSCIENCES達成協議,恒瑞醫藥將收取1100萬美元的首付款,并有權收取最多6.95億美元的潛在開發及銷售里程碑付款;石藥集團附屬公司巨石生物則與Corbus Pharmaceuticals訂立獨家授權協議,石藥巨石生物將收取750萬美元的首付款,并有權收取最多1.3億美元的潛在開發及監管里程碑付款以及最多5.55億美元的潛在銷售里程碑付款。

      大額的海外授權對行業觸動很大。

      “跨境合作在急劇升溫,進入一個新高峰。”上海創瑞基金與重慶點石創堅基金合伙人唐浩夫在2023年初的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大會上就已經觀察到,當時有40多家生物科技公司拿了項目出來在談海外授權事宜。

      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趨勢,現在中國生物科技公司在很大膽地“走出去”。某種程度上,它構成了一種生態:這些來自中國的生物公司,本質上不算純粹的“本土企業”,創始團隊大部分出自美國大藥企,這些企業培養了一批精英華人科學家。

      他們回到中國后,創業,獲得融資,使用中國的研發資源做出一批項目,然后又賣給美國的大藥企,有的買主甚至就是創始科學家以前的老板。尤其在全球投資和創新靶點的發現上,這些華人科學家和華人投資人,實際上已在全球的產業鏈里發揮作用。

      但是,這個生態鏈是不穩定的。既有硅谷銀行這類海外存單的潛在風險,也有中外企業在達成合作后又“退貨”的情況。

      2月,生物藥企諾誠健華(688428.SH)披露,收到跨國藥企渤健的通知,雙方的一款藥品海外授權(license out)合作,宣告終止。合作的藥品是諾誠健華的奧布替尼,此前渤健獲得該藥物在多發性硬化癥領域的全球獨家權利等。如今交易半途終止。

      渤健打給諾誠健華的首付款是1.25億美元,已全額支付。諾誠健華稱,上述合作終止后,不會影響首付款1.25億美元及其他相關已確認收入,不會對現有研發管線及商業化產品造成重大影響。

      盡管此次協議終止沒有任何違約金牽絆,但還是引發了市場猜想。一個事實是,2022年12月底,奧布替尼海外臨床遭到暫停。

      還有,已達成協議后降價的合作。

      2月下旬,復宏漢霖與合作方修改了三年前的一份合作協議,一款在研的眼病治療藥物,收款金額被調低了。修改后,復宏漢霖此產品授予對方在全球范圍及眼科治療領域注冊、生產及商業化的獨家許可,并未發生變化。不過,首付款及研發里程碑付款總額,從原本議定的至多2500萬美元下調為至多2300萬美元。

      并且,藥品上市后,當凈銷售額首次達到1億美元時,對方原本會支付復宏漢霖300萬美元,現在降到150萬美元,打了個半價。

      康橙投資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中國創新藥的海外授權交易金額和數量,的確有所增長。2022年,中國創新藥海外授權交易發生了44起,披露的交易金額達到275.5億美元,相比2021年交易總額翻倍。而進入2023年,據不完全統計,前兩月本土醫藥企業的海外授權交易就接近10起。

      海外授權是條通路,長遠看,投資人對這類交易有充足的信心。前提是,這些中國生物醫藥公司的水準要足夠好,得有能力嵌入到全球產業鏈里。而在奮力嵌入時,風險也隨時相伴,如此次硅谷銀行。

      如流動的水,

      活躍是一個行業的繁榮

      2月初,在一次有關細胞與基因治療話題的內部研討會上,與會者來自政府、協會與企業,在談到行業地位時,與會者發現,他們無法達成共識。

      一位免疫學者“唱衰”,稱從年產值、出口額來看,細胞與基因治療在中國其實是一個非常小的行業。緊接著,一位協會人士反駁道,“它現在是一個小的產業,是因為你從投資的角度講。但是未來的生物技術,細胞與基因治療是一個方向,這個領域應該有我們自主的東西。”

      這些人由衷地希望,自己所處的行業“不要成為下一個芯片行業”。一位前藥監人士認為,總體上看目前中國的生物醫藥還是很脆弱,可以說還在起步階段。

      芯片行業近年來,時時蘊藏著全球化的風險,生物藥企也怕自己的行業步其后塵。

      比如2019年5月,中國最大芯片設計公司海思被列入制裁名單,一年后制裁加碼。2022年9月,美國政府限制對華出售用于數據中心的高性能GPU芯片,彼時中國商務部發言人認為,這一做法損害中國企業的正當權益,也將嚴重影響美國企業的利益,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世界經濟恢復造成沖擊。

      生物醫藥的潛在國際風險也是類似,如北京時間2023年3月3日凌晨,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更新了實體清單,華大集團旗下的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深圳華大法醫科技有限公司、香港華大基因科技服務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被列入其中,而在三年前華大基因也與“實體清單”打過交道。2020年財報中,華大基因坦言,若中美貿易摩擦繼續發展,對基因組學應用行業的相關產品提高關稅,或進一步擴大產業鏈相關上下游企業進入“實體清單”,通過產業鏈傳導,也可能給公司生產經營和盈利能力帶來潛在不利影響。

      “現在很多地方還是受制于人,從技術、人才,部分設備、儀器,到一些新藥的重要輔料,還是有賴于國際合作。”該人士坦言,要正視差距。

      為了彌合這種差距,嵌入全球市場,一些生物科技園區在牽頭爭取。盡管眼下有硅谷銀行的風波,但長遠來看,盡力爭取仍是值得的。

      一位一線城市的園區運營方告訴《財經》記者,2023年該園區很重視國際化,希望有更多好的國際化項目引入當地。近兩年來,有一些外企還是比較看好中國,想在中國尋找新的總部落腳地,“這兩年上海、廣州和北京這些一線城市之間,搶得特別厲害”。

      同時,美國加利福尼亞灣區作為全球醫藥研發的集中地,也成為中國創新藥企們在海外布局研發的首選之地。

      “中國生物醫藥的發展和創新,源于對外開放。”上述前藥監人士說,生物醫藥領域的一些創新,以及現代藥的發展,很多都是這樣學來的。近年來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也有賴于在國外接受高等教育,有工作經歷的專家、學者歸國創業。

      一些科學家在逐漸回流到中國。2022年11月科學家顏寧宣布將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全職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

      回流的科學家數量增長迅速。據媒體報道,僅2021年,就有超過1400名原本在美國的華裔科學家回國,同比增加22%。其中,生命科學類就有478人。

      隨著海外華裔的歸國創業潮,中國生物藥企在嵌入全球市場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將逐漸發生變化?;赝鹿诖罅餍星?019年時,整個行業的狀態確與現在不同,那時還是授權引進(license-in)為主,彼時還能大行其道,但現在不太行了。

      “license-in”,指國內公司向海外授權方支付一定的首付款、里程碑費用及銷售提成,“買買買”,以換取該產品在特定地區研發、生產和銷售的權益。

      從海外授權方“買買買”的公司,也有大額的海外資金往來,但這類公司如今不太受青睞,歸根結底還是研發能力問題。2021年海和藥物在科創板IPO被否時,科創板上市委說得很直白:發行人未能準確披露其對授權引進或合作開發的核心產品是否獨立自主進行過實質性改進,對合作方是否構成技術依賴,不符合科創板相關規定。當時,海和藥物自成立以來共開展了19個項目,18個是授權引進或合作研發,即license-in。

      沖擊不可低估

      被卷入暴風眼得中國企業目前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在硅谷銀行有直接存款的企業;另一類則是為海外生物科技企業提供醫藥外包(CXO)服務的企業。

      硅谷銀行曾表示,2022年為至少一半的由風險投資基金支持的醫療健康初創公司提供了銀行服務,并參與了去年美國醫療健康及科技板塊44%的IPO項目,由此可見硅谷銀行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影響力。

      此次事件對科技行業的沖擊不能低估。中金公司認為,雖然硅谷銀行的總規模遠遠算不上系統性重要銀行,但是因為其存款的行業集中度過高,對科技行業的影響可能更為集中。

      上述機構分析稱,更關鍵的是,在科技行業,尤其是初創企業,自我現金流的造血能力較差,人員工資、研發費用等現金支出又較高,且沒有其他的抵押產品,因此現有的現金存款,對這些企業而言至關重要。

      中金公司表示,如果這些硅谷銀行里的現金存款,最后在破產重組的過程中不得不減值,一些科技企業可能會面臨現金流的高度緊張,不排除出現破產的風險。而且出現問題的銀行可能不會止于硅谷銀行一家,比如第一共和(First Republic)、Brex以及其他一些模仿硅谷銀行開展業務的加州地方銀行,也可能面臨類似風險,他們的客戶很多也是科創企業,不排除對這些企業也產生影響。

      硅谷銀行存款中,有12%屬于醫療保健和生物技術行業。而此時的生物科技企業的裁員潮還在繼續,有媒體統計截至3月10日,2023年有超過45家biotech正在裁員。可以預見,中國生物技術企業得將腰帶勒得更緊。

      責任編輯:王健

      上一篇:中央網信辦:開展從嚴整治“自媒體”亂象專項行動

      下一篇:中央委員任中組部副部長!另一位新任中組部副部長不再繼續兼任原職務

      圖片新聞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