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tvnh7"></wbr>

<sub id="tvnh7"></sub><em id="tvnh7"></em>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雄安| 香港| 澳門| 臺灣

      抗疫補貼各地發放不一:有的到賬一兩萬,有的還在等

      日期:2023-06-06 21:26 來源:醫學界

      “獎勵醫護就該實實在在。”

      撰文 | 汪航

      五月以來,多地醫務人員的銀行卡里多了一筆錢——抗疫補助到賬了。

      稅后超20000元,這是福建省某三甲醫院感染科的一名醫務人員近日收到的抗疫補助金額。她告訴“醫學界”,這筆錢從三月份開始收集、統計,感染科按照每天450元的標準發放,本次為第二波補助,“我們科沒有交那些證明自己參加抗疫的材料,因為我們就是新冠病房,來的都是新冠患者。”

      另一位來自安徽省某縣級市的臨床醫生也公開表示,自己5月底收到了超1萬元的抗疫補助,發放名義為“醫務人員臨時性工作補助”。

      他在個人社交平臺寫道,“也不枉我發著燒還上著班,現在覺得心不寒了,我又行了。”他還介紹,本次補助屬意料之外,因為此前曾發過一次5000元的補助。

      “醫學界”詢問多名參與抗疫的醫護人員和從公開渠道獲悉,今年5月以來,福建、浙江、廣東等地的部分醫院陸續下發抗疫補助,涉及發熱門診、急診、感染科、呼吸科等一線臨床科室,金額從幾百到上萬元不等,統計時間從2022年12月7日到2023年3月31日。

      不同地區網友曬出的相關通知文件顯示,補助分為兩檔。一是直接參與一線疫情防控的醫務工作者,按照每人每天300元予以補助,比如診斷、治療、護理等工作的相關人員,在重癥病房內工作的醫護人員則按實際工作天數的1.5倍計算。二是對于參加疫情防控的其他醫務人員與防疫工作者,按照每人每天200元予以補助。

      這個補助標準沿襲的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關于建立傳染病疫情防治人員臨時性工作補助的通知》(人社部規〔2016〕4號)有關規定。但在具體發放上,各地又制定了具體細則。

      比如,吉林省曾在財政補貼政策中注明,對派往疫情較重的通化市等地參與一線疫情防控的醫務人員,在國家補助標準每人每天300元、200元的基礎上再提高一倍,達到每人每天600元、400元,所需資金由省級財政全額承擔。

      不過,“醫學界”梳理發現,不同省份、不同級別醫院的抗疫補助發放進度不一,最新的這次抗疫補貼也并非是首次發放,多數醫護人員已在年前左右收到過第一筆補助。

      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1月7日,已有浙江、福建福州、四川德陽等地為一線醫護發放補貼,比如,上海一線醫務人員陸續收到6000元的一次性津貼。而本次補助大多是第一波的延續,醫院也并非都是足額發放。

      “醫學界”綜合部分醫護人員的說法,一些醫院的第二筆抗疫補助金額發放比例為10%-90%不等。云南一名曾參與抗疫的護士今天剛收到一筆補助,據她在社交媒體透露,這筆錢自己只收到了理論上應發的15%左右。

      北方某省的一位臨床醫護人員向“醫學界”展示的通知文件則顯示,該院在2022年12月7日—2023年3月31日期間,共分配到醫務人員臨時性補助50萬元,而醫院共申報3批臨時性補助,總計金額超過一千萬元。

      通知還寫道,醫院根據3批臨時性補助申報金額等比例分配50萬元到個人,每批最高904.9元,最低8.9元。最后,這位醫護本次收到的補助金額為450元左右,他根據自己的抗疫工作天數算了算,平均每天5塊錢左右。

      有醫護表示,剩下的補助金額或將后續發放。深圳一位醫生表示,她所在的醫院目前只發了90%,余下的10%將于下月發放。

      但仍有四川、廣西等地的部分醫護反應,自己還未收到抗疫補助。一位醫護曾致電當地衛健部門詢問進度,得到的回復是已經下發醫院,具體分配還需時間。在公開渠道,這種說法并非個例。

      除了周期長外,今年2月初,抗疫補助曾因繁瑣的證明材料而備受爭議,有醫護反映領補助前需要提交核酸、病例等內容證明自己為確診病例服務過,還有人吐槽發放條件過于苛刻,比如核酸檢測結果與病歷匹配且每天接觸時間需要大于四個小時等。

      東部地區某醫院的醫護曬出的文件顯示,列入發放臨時性工作補助范圍的人員,要有救治新冠患者的診療記錄或救治患者有新冠肺炎相關癥狀的記錄材料支撐,依據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排班表、病歷、搶救記錄、會診記錄、收費記錄等數十項。

      一位護士表示,他們醫院婦產科疫情期間工作忙碌,患者和醫護基本也都陽了,但現在因為沒有患者的核酸診斷證明而無法領到補助。東南沿海地區某醫院的一位檢驗科PCR實驗室人員則告訴“醫學界”,自己收到的醫院通知是,“核酸采樣、核酸檢測、藥房、行政管理和后勤人員不納入計發范圍。”

      “PCR實驗室在疫情時候做核酸檢測,陽性病例上千,我們每天夜班都忙到凌晨或天亮,防護服,安全帽穿戴一晚上,也沒法上廁所,現在疫情補助居然沒有PCR實驗室,沒有我們直接接觸陽性標本和檢測,醫生哪來報告?”這名工作人員稱,身邊的護理和臨床人員都收到了第二次補助,而他只收到了首次發放的五千元。

      他發給“醫學界”的醫院內部文件顯示,醫療機構內檢驗科、放射科等醫務人員應從嚴從緊掌握,按照為發熱門診、急診、呼吸科病房、感染科病房、重癥病房內新冠感染患者提供必要檢查檢驗的天數計發,其余日常業務工作天數不予計發。

      不過,國家衛健委2020年發布的《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有關經費保障政策的通知》顯示,對于直接接觸待排查病例或確診病例,診斷、治療、護理、醫院感染控制、病例標本采集和病原檢測等工作相關人員均在補貼之列。

      針對為一線醫護人員發放防疫補貼,《光明日報》年初發表評論表示,獎勵醫護就該實實在在。文章寫道,醫護人員的奮戰和付出,理應建立在充分的保障之上。真金白銀的補貼要有,防護物資要有,合理的排班、休息、飲食也要有。

      責任編輯:王健

      上一篇:中儲棉公司原董事長谷玉有被開除黨籍、取消退休待遇

      下一篇:湖南要求嚴控債務風險:有多大財力辦多大事,防止“擊鼓傳花”

      圖片新聞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