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法治“楓”景線 讓矛盾糾紛到達“終點站”
3月7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法院白泥井人民法庭在風水梁鎮舉辦“花開十里恰如你”三八婦女節法律宣講,通過以案釋法的形式,為婦女群眾上了一堂生動的法律權益保障課。講座結束后,婦女群眾紛紛表示:“你們的宣講真接地氣!我們聽得懂也喜歡聽,學習了不少法律知識,你們是真的在為我們人民服務,謝謝你們!”
以案釋法為婦女群眾上一堂法律權益保障課(達拉特旗法院供圖)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人民法庭是司法服務基層治理的最前沿。作為達拉特旗人民法院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的“排頭兵”,白泥井人民法庭始終堅持站在群眾的角度、企業的角度、社會的角度,以“建設人民滿意的法庭”為宗旨,以“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為導向,做實“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
法官下基層多元解憂服務群眾
2023年春種時節,白泥井人民法庭在開展法官下沉工作中排查發現,吉格斯太鎮某社村民在澆灌時因看護不到位,淹了臨社170余畝土地,導致臨社延誤了播種時機,兩社之間多次溝通均未解決問題。法庭干警聯合人民調解員多次走進田間地頭,從法、理、情的角度,以“拉家常”的方式,與兩社村民耐心細致地溝通交流,提出新的種植方案后,進一步協商賠償問題,最終促成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并當即履行、握手言和。
2023年5月18日,針對鄉村振興法治團隊緊缺、基層司法服務人手短缺兩大難題,白泥井人民法庭牽頭將王愛召、白泥井、吉格斯太及風水梁四個鄉鎮共計49個行政村的29名包村法官送到基層,完成審執服務站和法官工作室的掛牌工作。以此更好熟悉轄區情況,及時發現誘發各類矛盾的深層原因,對各類苗頭隱患實現精確預測、精準預警、精密預防,在社會治理中化被動為主動。
截至2023年底,在開展“一村(社區)一法官”工作的7個月以來,四鄉鎮駐村法官共計下沉40余次,成功化解矛盾30余件。在互聯網和手機等移動端快速發展的時代,智慧司法服務也是“楓橋式人民法庭”的顯著特點和重點內容。白泥井人民法庭積極通過“云上法庭”開庭審理及調解各類案件,努力實現一網通調、一網解紛,讓當事人足不出戶也能“零距離”參與訴訟,切實提升群眾司法獲得感。
“太方便了,這樣的調解方式我們很滿意”這是白泥井人民法庭利用互聯網技術遠程調解后群眾的心聲。調解過程中,法官耐心指導雙方當事人使用調解小程序,并及時安撫雙方情緒,通過幾輪調解,讓相隔2400公里的雙方當事人通過線上調解的方式成功化解糾紛,并在調解平臺上對調解協議簽字確認,案件成功審結。
白泥井人民法庭堅持以實際行動踐行司法為民理念,積極利用科技手段,打破空間距離阻礙,讓人民群眾隨時隨地享受到“智慧司法服務”的“紅利”;通過“一根網線、一臺電腦、一塊顯示屏、一部手機”,讓溫暖的司法服務,從“指尖”傳遞到人民群眾的“心尖”。
融入治理大局 從單兵作戰到聯合調解
在打造“楓橋式人民法庭”的道路上,白泥井人民法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主動將自身工作融入地方黨委、政府領導下的訴源治理工作中,成為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環節,法庭工作也受到地方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白泥井人民法庭規范基層治理參與途徑,在訴訟機制外,對沒有形成糾紛,但具有潛在風險的社會問題,及時向鄉鎮蘇木有關單位提出風險預判。2023年王愛召鎮完成了內蒙古自治區迄今最大的黃河灘區遷建項目,在灘區遷建前,白泥井人民法庭積極參與鎮政府組織召開的分析研判會,為確保灘區遷建合法合理有序推進提出法律風險防控預案。
對已經發生矛盾糾紛的社會問題,白泥井人民法庭會適時依法提出可能適用的法律依據以及相應裁判尺度,對審判中發現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通過司法建議、白皮書等方式,及時向黨委、政府反饋。2023年白泥井人民法庭針對轄區矛盾尖銳的土地糾紛問題,向王愛召政府提出司法建議,并通過梳理轄區近三年土地類案件,初步形成土地案件白皮書,總結出引發該類案件的共性問題,并針對此類問題較集中的村社集體開展法律宣傳,最大程度避免類案群發。
積極參與“聯合調解”,在“四所一庭”的基礎上,主動配合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以“多部門調度、全領域覆蓋、源頭性化解”為工作思路,整合社會治理資源,構建“五所一庭一隊”大聯調、大聯動源頭化解矛盾糾紛路徑,即建立健全與派出所、司法所、基層法律服務所、律師事務所、市場監督管理所、綜合執法大隊等部門常態化協作機制,對不同階段和性質的矛盾糾紛分工協作,以此推動健全完善符合轄區經濟社會發展、地域文化特點的矛盾糾紛預防機制。
2023年7月,白泥井人民法庭聯合王愛召鎮政府、司法所、派出所及農牧局聯合調處一起信訪案件。雙方因飛機播灑農藥導致500畝糖菜受損產生糾紛,進而引發信訪矛盾??紤]到該糾紛如走訴訟程序,必將進行鑒定,且審理時間較長,還會耽誤農時,擴大當事人損失。為減少老百姓訴累,降低訴訟成本,也便于矛盾的根本性解決。在法庭與多個部門的聯合調處下,該案在訴前得到解決,雙方當即履行16萬元,一起信訪案件得以圓滿化解。
2023年,白泥井人民法庭在風水梁鎮成立“連心法庭”,這是其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提效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一個重要舉措。法庭選派法官和法官助理常態化帶案下鄉、帶案下訪,深入轄區內農村社區開展矛盾糾紛化解和預防工作。與此同時,與白泥井綜治中心聯合開展“法官進綜治中心”工作模式。推行“一中心、三法官、一(巡回)法庭、一聯絡員”模式,以鎮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為抓手,整合基層政法資源,搭建民意表達、民訴化解的“直通車”。
精準普法宣傳 從內化于心到外化于行
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推進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的長期基礎性工作,白泥井人民法庭深入實施普法規劃,全面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多次深入轄區各個鄉鎮學校、村社等進行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在城鄉基層培育法律“明白人”,讓法律潤物細無聲,滲透進群眾生活中,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圍。
2023年2月,在開學之際,為深化“法治校園”建設,進一步增強轄區小學生的法治意識,推進未成年法治教育實施,白泥井人民法庭以“安全知識進校園”為題,圍繞校園霸凌等內容,走進白泥井小學,開展普法宣講活動。同時,法庭干警在五一、國慶等小長假及寒暑假前到白泥井小學進行安全警示宣講,并在兒童節送上節日禮品、邀請在校師生到法庭參觀,對轄區小學開展常態化普法宣傳活動。
今年3月6日,白泥井人民法庭聯合白泥井綜合執法大隊,針對涉及濫砍濫伐、非法占用農用地及違法建設頻發的村社開展了“保護碧水藍天,共建綠色家園”的普法宣講活動。法庭堅持將生態環境治理和自然資源保護作為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通過法律宣講的方式,積極參與到政府依法保護農牧區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優秀傳統鄉土文化保護和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工作中。
為找準人民法庭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服務鄉村振興的切入點和著力點,積極推進訴源治理工作,白泥井人民法庭邀請司法轄區內四個鄉鎮主要負責人召開納諫座談會。并以此次座談會為契機,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強化工作舉措,創新訴調對接方式方法,加大矛盾糾紛訴前調處力度,同時進一步加強與轄區黨委政府的聯動協作,提供司法服務,定期排查矛盾隱患,切實將矛盾糾紛源頭化解工作做出成效。
大道之行,始于足下。2023年,白泥井人民法庭2023年共受理各類民商事新收案件742件,審結720件,結案率97.04%,法定審限內結案率為100%,人均結案240件。再次被評為“全區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進集體”。
接下來,白泥井人民法庭將繼續落實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做深做實新時代“楓橋經驗”,以能動司法促推訴源治理的工作部署,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推動源頭預防,就地實質化解糾紛,書寫基層治理的鮮活故事,扛起“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的使命擔當,著力打造“麥田里的人民法庭”訴源治理品牌。(達拉特旗人民法院供稿)
責任編輯: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