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協奏”奏響京津冀綠色新樂章
春天的盛會,傳來暖心的聲音,激勵起全市人民砥礪奮進、奮發作為,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不竭動力,全市上下煥發出勃勃生機。
特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新的10年,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的重要指示精神,許多方面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全國兩會上,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我市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京津冀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堅持“擴綠、興綠、護綠”并舉,“水庫、錢庫、糧庫、碳庫”聯動,著力構建生態防護、資源保護、防災減災、林草產業、支撐保障“五大體系”,筑牢京津冀生態屏障,展現協同發展新氣象。
■ 聚焦生態建設
筑牢京津“綠色長城”
置身塞罕壩的百萬畝林海,“綠色長城”阻沙涵水,守護京津生態安全;走進豐寧滿族自治縣四岔口鄉的連綿群山,豐寧抽水蓄能電站全面投運,更多綠電輸入北京;在河鋼承鋼的制造車間,全球領先的亞熔鹽法綠色清潔提釩生產線運營投產,引領著世界提釩技術的綠色升級……
冬日的塞罕壩寒風凜冽,但茫茫林海依舊充滿生機。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大喚起分場下河邊營林區一片林地內,與落葉松混交的水曲柳較上一年又高出不少。
一直以來,我市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實施、造管并舉、質量并重原則,以“營林、用林、活林”為基礎,厚植綠色家底。通過政府主導、培育龍頭、典型示范等系列舉措,我市不斷打造林下發展新業態,初步形成了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四大產業體系。
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出的今年政府工作任務。
2024年,我市以治理壩上沙源和灤河、潮河流域為重點,實施國土綠化試點、“三北”六期、森林草原防火等重大工程,累計完成造林面積91萬畝,修復退化草地26萬畝,營林面積95萬畝,林草質效不斷提升。
新的一年,我市將更加有效抓好節能降碳,更加系統轉化生態價值,更加有力保護生態環境,更加精準開展污染防治,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讓京津冀生態屏障更牢固、更安全。
■ 堅持生態優先
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下閘嘍!蓄水嘍!”2019年5月31日,雙峰寺水庫正式下閘蓄水。時至今日,我市依托雙峰寺、廟宮、黃土梁、老虎溝等水庫工程,向下游河道生態補水1.52億立方米,水生態治理成效明顯。
做好“水”文章,是我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關鍵一環。作為“水源地”,承德不僅要為京津提供凈水,還要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
為此,我市推進建立流域聯防聯建聯治機制,實現流域上下游協同共管模式,加強與北京市懷柔區、密云區、平谷區,天津市薊州區和張家口市的深度協作,實施“京津冀執法一體化合作工作機制”河北省行政執法試點。2024年以來,組織開展跨界河流管理保護聯席會議18次、聯合巡查檢查19次,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河湖管護水平不斷提高。23個國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水質進一步提升。
如今,我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活躍度位居全國前列,國家首批碳達峰城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兩大試點高點起步,大氣和水環境質量創下近年來最好水平,榮膺全國生態環境領域激勵表揚城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以最大力度實施生態保護的同時,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產業綠色轉型,才能更好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我市依托良好的資源稟賦,以抽水蓄能等產業為抓手,生態產業也在蓬勃發展,全市綠色產業占GDP比重由2018年的39%提高到53%。其中,抽水蓄能項目在建、核準、新謀劃規模均居全省第一;豐寧抽水蓄能電站全部機組投產運行,清潔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400萬千瓦,被列為國家清潔能源生產應用產業基地;在全國率先開展跨區域碳匯試點,備案森林固碳量達244.8萬噸,完成降碳產品交易5343.6萬元;以“溫泉康養”賦能全域旅游,阿那亞霧靈山溫泉度假區等一批水主題樂園、景區成為熱門打卡地……這一項項管、護、治、用并舉模式,將我市水源涵養能力打造成“綠色新名片”,也為京津冀的美麗生態畫卷添上了有力一筆。
■ 建立橫向補償機制
打造生態新畫卷
在灤平縣和北京市密云區交界處,市環境監控中心監測員王天浩、宋天宇正對潮河古北口國考斷面進行采樣監測。“每個月我們都會進行常規監測,每季度還會與北京組織一次聯合監測。”潮河經古北口匯入密云水庫,需要及時掌握水質變化,確保重點流域水質穩定達標。十幾年間的水質變化,離不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
從2018年開始,京冀先后簽訂兩期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2023年8月,京冀又簽訂了官廳水庫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護橫向生態補償協議。2024年,我市編制潮白河、灤河流域橫向補償項目實施方案,獲得潮白河、灤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資金5.15億元,實施項目40個。開展潮河流域污染物溯源調查,入京古北口斷面總氮濃度同比下降7.18%,入京津斷面水質均達到Ⅱ類或以上,河流水質穩定達標。
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又再一次強調,要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為我市做好各項工作增添了新的信心和動力。
在京津冀積極探索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的當下,通過對口協作、園區共建、項目支持、產業轉移等方式,多地攜手加快推動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讓京津水源上游重點流域實現了生態補償全覆蓋,從“一水共護”邁向“一域共富”,讓生態資源成為發展紅利,讓綠水青山觸目可及成為現實。
責任編輯:王健
上一篇:保護生態環境,共繪綠色畫卷
下一篇:沒有了